编号
|
病害名称
|
危害症状
|
1
|
霜霉病
|
1. 病势由下而上逐渐蔓延,
2. 正面出现多角形褪绿斑。
3. 潮湿时背面出现紫灰色霉层
|
2
|
灰霉病
|
1. 沿叶脉间成“V”形向内扩展,灰褐色
2. 边有深浅相间的纹状线,病键交界分明
3. 低温高湿型病害
|
3
|
炭疽病
|
1. 叶片上呈现圆形、椭圆形红褐色小斑点
2. 有时边缘有黄晕,后病斑转为黑褐色,并产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
3. 后期病斑穿孔,病斑多时融合成片导致叶片干枯。
|
4
|
软腐病
|
1. 晴天萎蔫,早晚正常
2. 湿腐,有臭味
3. 后根茎叶腐烂
|
5
|
细菌性青枯病
|
1. 茎部皮层剥开木质部呈褐色
2. 初期个别枝条的叶片或一张叶片的局部呈现萎垂
3. 挤压有脓状物
|
6
|
溃疡病
|
1. 浓黄色油渍状圆斑
2. 病部中央破裂,木栓化
3. 病斑多为近圆形,常有轮纹或螺纹状,周围有一暗褐色油腻状外圈和黄色晕环
|
7
|
病毒病
|
1. 叶皱缩,凹凸不平
2. 叶片褪绿黄斑
3. 沿叶脉变色
|
8
|
根结线虫病
|
1. 根上有根结
2. 叶片中午萎蔫
3. 植株矮小
|
9
|
细菌性角斑病
|
1. 叶背水渍状斑
2. 浇水后有菌脓
3. 叶脉为界,逐渐扩大,呈不规则的多角形,色赤褐,周围往往有黄色晕环,后期长出黑色霉状小点
|
10
|
疮痂病
|
1. 浸状斑点,后变蜡黄色
2、呈圆锥状疮痂,另一面则向内凹陷,圆锥形、木栓化的瘤状突起
3. 病斑聚集
|
11
|
黑霉病
|
1. 浅褐色不规则病斑
2. 病斑变薄下陷,后逐渐长出黑霉
|
12
|
白粉病
|
1. 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2. 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
3. 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
|
13
|
锈病
|
1. 锈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
2. 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积集而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疱状、杯状、毛状物
3、在枝干上引起肿瘤、粗皮、丛枝、曲枝等症状
|
14
|
早疫病
|
1.茎基部生暗褐色病斑,稍陷,有轮纹
2. 高湿时黑色霉层幼苗的茎基部生暗褐色病斑,稍陷,有轮纹。
3、成株期发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向上部发展
4. 病部有(同心)轮纹。
|
15
|
晚疫病
|
1. 茎部病斑呈暗褐色,叶片染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形成暗绿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
2. 叶背病键交界处出现白霉,干燥时病部干枯,脆而易破。
3. 叶片上病斑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形状不规则,无轮纹。稍凹陷有明显的白色霉状物。
|
16
|
立枯
|
1. 白天萎蔫,夜间恢复
2. 呈灰褐色病斑
3. 干枯死亡,不倒伏
|
17
|
猝倒
|
1. 苗期肧茎水渍状
2. 干枯呈线状
3. 幼苗猝倒
|
18
|
叶霉病
|
1. 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淡黄色褪绿病斑
2. 叶背面初生白霉层,而后霉层变为灰褐色至黑褐色绒毛状灰色霉层
3. 全叶干枯卷曲
|
19
|
斑点病
|
1. 水渍状病斑
2. 病斑周围淡绿色晕环
3. 病斑上有不明显的小黑点
|
20
|
青枯病
|
1. 整个地上部均枯萎
2. 阴天和早晚有所恢复,如同健株
3. 呈青枯症状
|
21
|
黑星病
|
1. 叶片有星纹状病斑
2. 果实有褐色胶状物
3. 畸形瓜
|
22
|
果实轮纹病
|
1. 水渍状的暗褐色小斑点
2. 其外缘有明显的淡色水渍圈
3. 烂果有酸腐气味,有时渗出褐色粘液
|
23
|
黑心病
|
1. 果皮由青绿色变成暗绿色
2. 失去光泽
3. 果实重量减轻
|
24
|
蔓枯病
|
1. 叶片病斑有小黑点儿
2. 蔓上病斑椭圆形
3. 有琥珀色的树脂胶状物
|
25
|
绵腐病
|
1. 伤口附近水渍状
2. 果实棉絮状厚密菌丝体
3. 果实腐烂
|
25
|
菌核病
|
1. 残花部水渍状腐烂
2. 白色菌丝后变成黑色菌核
3. 不萎蔫,萎凋枯死
|
26
|
白绢病
|
1. 有菌核
2. 基部腐烂
3. 茎叶萎蔫枯死
|
27
|
银叶病
|
1. 沿叶脉变白色或银色
2. 也背面颜色正常
3. 叶片下垂,皱缩
|
28
|
枯萎病
|
1. 子叶变黄
2. 茎基部黄褐色
3. 高湿白色霉状物
|
29
|
细菌性缘枯病
|
1. 水渍状病斑
2. 叶缘呈V形
3. 周围有晕圈
|
30
|
褐斑病
|
1. 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部蔓延,初期为圆形或椭圆形,紫褐色,后期为褐斑病
2. 黑色病斑,直径为5-10mm,界线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