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发酵床养猪的背景 随着养猪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养猪业当前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质量安全”;二是“效益提高”;三是“环境治理”。由这三大问题直接表现出来的药物残留、能源缺乏、饲料短缺、疫病频繁、环境污染等已成为限制我国养猪业发展的瓶颈因素。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畜牧业建设成为环境友好、以人为本、自然社会资源合理利用、产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新型畜牧产业,所以,我们必须从产业与社会等各方面综合考虑适度规模养猪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方法。为探求解决当前养猪业主要面临质量安全、效益提高和环境治理的“三大难题”,国内外的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此项技术的深入研究。农科院专家,结合国内外多年养猪经验,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完善和改进了猪舍和饲养管理模式,形成了发酵床养猪技术。它是集养猪学、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物学、土壤肥料学于一体,以养猪业为主体进行开发、利用发酵微生物对猪排泄物的科学处理,实行农牧结合,做到科学利用、互相促进,低投入,高产出,无污染的良性循环的养猪系统工程。 发酵床养猪技术经过多年的使用推广,在取得了零污染零排放的显著成果之上,不仅增加了养猪户的效益收入,而且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 节发酵床的概念与模式 一. 发酵床养猪的概念 发酵床养猪就是尊重猪只生存的基本权利,以生产健康食品为己任,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顺应自然规律大限度地开发和活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来从事高效的养猪生产。 二、发酵床养猪的基本模式 当前发酵床养猪的现有基本饲养模式是在舍内设置80~100厘米的地下或地上式垫料坑,填充锯末或秸秆等农副产品垫料,利用生物制剂对垫料进行发酵,形成有益菌繁殖的小环境,抑制和分解有害菌,包括细菌和病毒;猪粪尿直接排放在垫料上,实现粪污零排放;粪尿加速了垫料微生物的发酵,产生热量,保证猪只能正常越冬;恢复了猪只的拱食习性,采食发酵产生的菌体蛋白,成为猪只的补充料;垫料较长时间(一般2~3年)根据需要清理一次,而电料又成为高档有机肥料;整个饲养过程对外达到零排放、无臭味、无污染。 第二节发酵床养猪技术的优点 一.解决了粪便处理和恶臭难题 在发酵床内,粪尿是微生物资源不断的营养食物,不断地被分解,不再需要对猪粪便采用清扫排放,也不会形成大量的冲圈污水,从而没有任何废弃物排出养猪场,真正达到养猪零排放的目的。猪生活于这种有机垫料上面,猪的排泄物被微生物作为营养迅速降解、消化,当天就无臭味,只需三天左右的时间,粪便就被微生物分解成非常细的粉末,消失的无影无踪,有时还因发酵使圈舍略飘洒香味。 猪舍里不再臭气熏天和蝇蛆滋生。过去长期困扰人们的粪便处理难题得以破解。不仅改善了猪场本身的环境,而且也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二.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利用该技术养猪省工节本、提高养猪效益。由于发酵床养猪技术不需要用水冲洗猪舍、不需要每天清除猪粪;生猪体内病原少,在治病方面的投入少;采用自动给食、自动饮水技术等众多优势,达到了省工节本的目的。由于免除了猪圈的清理,仅此一项就可以节约劳动力近50%,一个人可以饲养1000头育肥猪左右,100~200头母猪,节约用水75%~90%,这对于提高生猪饲养的规模化水平和实现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了猪的增长速度 克服了冬季寒冷对养猪的不利因素,提高了冬季饲养育肥速度,节约了能源,提高了效益。平均饲养期可以缩短10~15天,节省饲料10%-20%。全国存栏约2亿头,出栏6.81亿头,如都采用此技术,可以节约饲料粮350亿斤。 四.疾病减少,提高了猪肉品质 发酵床结合特殊猪舍,使猪舍通风透气、阳光普照、温湿度均适合于猪只生长,再加上运动量的增加,符合动物福利要求,猪只获得如图1-2的诸多权利,猪能够健康地生长发育,机体抗病力增强,发病率减少,不再使用抗生、抗菌药物,提高了猪肉品质,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有机猪肉。 五.提高了养猪的经济效益 即使不考虑人力的节约和优质优价的因素,仅节约的饲料20%、节约水75%~90%,节省劳力30%~50%,每头猪可增收80~120元。 六.变废为宝,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在发酵制作有机垫料时,锯末、稻壳、花生壳、玉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均可作为垫料原料加以使用,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发酵,这些废弃物变废为宝,成为环保卫士。据调查,每10平方米的发酵床可以使用一亩地的玉米秸秆,这也为全国禁烧秸秆,美化城乡生态环境提供了另外一条比较好的解决途径。 第三节发酵床养猪的基本原理 经过专家通过多批次试验认为现有发酵床养猪的基本饲养模式的饲养管理主要有如下技术关键点: 一.利用空气对流和太阳高度角原理,因地制宜的建设猪舍 充分利用不同季节空气的流向建设猪舍,辅助设置卷帘机等可调节通风的设施,用以控制猪舍空气的流向和流速。猪舍屋及窗充分考虑了太阳的日照规律使其适合养猪生产的需要。 二.利用生物发酵原理处理粪尿,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发酵床成为发酵微生物高效的繁殖场,是懒汉养猪技术的。所使用的发酵微生物有益菌的大量繁殖,由于其生长繁殖,迅速降解、消化了猪只排泄物,从而达到了处理猪场粪污的效果。 三.利用温室和凉亭子效应,改善猪只体感温度 冬季将保温卷帘放下,整个猪舍成为一个保暖温室,同时发酵床也产生相当热量,使猪只腹感温度有很好的改善。同样,在夏季,由于几乎全敞开窗户,形成了扫地风、穿堂风等类似凉亭子的效果,结合垫料的 合理管理,猪只感觉非常凉爽。 四.利用有益菌占位原理,增强猪只抗病力,提高饲养效率和猪肉品质 病原菌致病的基础是病原菌达到相当的浓度,由于生态懒汉养猪,发酵微生物等有益菌的大量繁殖,在垫床上、空气中甚至猪舍的各个角落都弥漫着有益菌,使有益菌成为优势菌群,成为阻挡病原菌的天然屏障。 及时极少量病原菌的刺激,使猪只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使猪只能够形成坚强的保护力。 猪舍建筑 猪舍建筑是一门深奥的科学,需要不断的总结完善。对于懒汉养猪的猪舍建筑,需要结合传统猪舍设计的优秀成果,但同时不要用传统思维模式来限制我们的设计思路,需要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指导和不断创新猪舍设计。 一、猪舍设计的基本理念 科学的生态懒汉养猪猪舍是尽大可能利用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气流、风向等免费自然元素,尽可能少地使用如水、电、煤等现代能源或物质;尽可能大地利用生物性、物理性转化,尽可能少地使用化学性转化。 二、猪舍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是有利于发挥作用、节约劳力、提高效率。二是有利于节省占地面积,控制猪只适度密度。三是有利于各类猪只生长发育,尽量改善舍内的气候环境。四是控制适宜的建筑成本。 三、猪舍设计的基本原则 发酵床养猪猪舍设计,也需要事先考虑如下原则,这些原则都需要生产体制和栏圈来予以保证:一是“零”混群原则。不允许不同来源的猪只混群,这就需要考虑隔离舍的准备。二是佳存栏原则。始终保持栏圈的利用,这就需要均衡生产体系的确定。三是按同龄猪分群原则:不同阶段的猪只不能在一起,这是全出全进的体系基础 四、舍内外环境对猪舍设计的要求 猪舍的环境,主要指温度、湿度、气体、光照以及其他一些影响环境的卫生条件等,是影响猪只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猪的集体与环境之间,随时都在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在正常环境下,猪体能与环境保持平衡,形成良性循环,可以促使猪只发挥其生长潜力。因此,为保证猪群正常的生活与生产,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个适合猪生理需要的气候条件。 场址选择: 发酵床养猪建筑设计同传统集约化猪场场址无多大差异,比传统猪舍更趋灵活,主要应综合考虑分析地理位置、地势与地形、土质水、电以及占地面积等问题。 总体布局的原则: 1、利于生产:猪场的总体布局先满足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按照生产过程的顺序性和连续性来规划和不知建筑物,有利于生产,便于科学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利于防疫:规模猪场猪群规模大,饲养密度高。要保证正常的生产,必须将卫生防疫工作提高到要位置。 一方面在整体布局上应着重考虑猪场的性质、猪只本身的抵抗能力、地形条件、主导风向等几个方面,合理不知建筑物,满足其防疫距离的要求;另一方面当然还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自然养猪法应尽量多地利用生物性、物理性措施来改善防疫环境。 3、利于运输:猪场日常的饲料、猪及生产和生活用品的运输任务非常繁忙,在建筑物和道路布局上应考虑生产流程的内部联系和对外联系的连续性,尽量使运输路线方便、简洁、不重复、不迂回。 4、利于生活管理:猪场在总体布局上应使生产区和生活区做到既分隔又联系,位置要适中,环境要相对安静。要为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又便于生活、管理。 三、猪舍的构造 自然养猪法对猪舍结构的要求与传统猪舍基本一致,特殊之处在于增加了前后空气对流窗,合理设置垫料池。应按猪群的性别、年龄、生产用途,分别建造各种专用猪舍,如育肥猪舍、保育猪舍、母猪舍等。基本结构为: 在猪舍内设置1米左右的走道、一定宽度的水泥饲喂台,与饲喂台相连的是发酵床,墙体南北均设较大的通风窗,房设通风口,推荐使用饲喂及饮水一体的自动喂养槽。设置水泥饲喂台的目的,一是防止垫料污染饲料,影响采食量;二是夏天高温季节为猪只提供选择趴卧休息凉爽区,以减少发酵床过热对生猪的影响;三是有利于生猪肢体发育,这一点对种猪饲养尤其重要。 育肥猪舍:单列式自然养猪法育肥猪舍比较合适,保证阳光充足,猪只活动区域大。一般为减少猪舍成本,除发酵床外,育肥猪舍也可采用塑料大棚式的结构。也可对现有猪舍进行改造,只要符合夏天通风降温、冬天保温除湿条件即可。 注:在育肥猪舍或保育舍中,预留一米的水泥地面,也可以不做这个水泥地面,在北方则可以不必预留这部分水泥地面,母猪舍和种公猪舍则必须有水泥地面以锻炼蹄角。 注:效果图中的尺寸不一定要按图中的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预留硬质水泥地面的宽度一般为0.8~1.3米左右,效果图中为1米,建议为1米左右即可,主要适用于南方酷热天气初建的发酵床加上停电等没有风扇的情况下使用,北方可以不必预留这部分水泥地面。 发酵床生态垫料养猪法,要求猪舍所在地的地面渗透性比较好,也就是地势比较高的地方,地下水位低的地方都可以,南方地下水位高,则适应于做成地上式或半地上式的垫料层。如下图,图中黑色为垫料部分。
发酵菌种 百益宝em菌液,百益宝超能垫料发酵粉 成分作用: 1、光合菌是一种优质蛋白原,以机物或有害气体(H2S)为基质,合成各种必须氨基酸,它又含有多种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极为丰富,VB12、叶酸、泛酸、生物素的含量远远高于酵母蛋白。另外,还含有大量的类胡萝卜素、辅酶等生理活性物质。 2、乳酸菌能产生短链时的脂肪酸、乙酸、乳酸,抑制病原菌,净化肠道环境,扶正肠道内益生菌生长。同酸性发酵产物促进肠道动力,加速病原菌及其病毒排出。 3、酵母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帮助消化,刺激有益菌生长。在生长代谢过程中能形成多种B族维生素,有助于促进其他微生物和动物的吸收和生长。它含有超氧化物吱化酶(SOD)。SOD是动物体内铜、锌、铁、锰的金属酶,能消除动物体内的氧的自由基,解除游离氧O-2对动物体的毒性作用。 4、放线菌能分解复杂含氧和不含氧的有机物能力,生成糖类和抗菌素,它和抗菌素的抗菌机制不同,对敏感性微生物有选择性,并对寄生虫有抑制作用,在养殖业上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5、芽孢杆菌在肠道发芽时产生活性很强的溶壁酶,可溶解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细胞壁,也产生大量细菌素,包括杆菌肽、多黏菌素、线性环多肽复合物,还产生活性很强的过氧化氢酶及分解硫化物的酶,从而降低血糖及粪便中氨、吲哚等有害气体浓度。 发酵床的制作 一、 垫料原料的选择 发酵垫料是自然养猪现有模式的,也是管理的关键对象,对垫料原料进行科学组合,能达到减少管理强度,减少疫病发生,增加养猪效益等目的。自然养猪发酵垫料的制作过程实际就是制备有益微生物培养基的过程,垫料组合及相关因子应适应有益菌生长需要和养猪生产的要求。 垫料的选择比较宽泛,如锯末、玉米等植物类的秸秆、树叶等等。垫料理想的组合有两种:1、锯末+稻壳;2、锯末+玉米秸秆。 注意玉米秸秆好粉碎,坚决不能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板材生产的锯末。 垫料制作的要求 为保证发酵菌种高效的活力,使有益菌旺盛生长,需要营造适宜有益菌生长繁殖的垫料环境。试验发现, 养猪所制作垫料需要满足如下条件: 1、高效的发酵菌母种 自然养猪垫料发酵分解粪尿的过程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所以,发酵菌母种活力的高低决定了粪便分解和垫料发酵的效率,是发酵床垫料制作的要关键因素具备一定的微生物营养源发酵垫料需要具有一定的保水性。因为水分是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微生物在发酵垫料的水膜里进行着生命活动。 同时,水分也影响堆料内部养分和微生物的移动,影响着发酵效率的高低。也影响着空气成分和垫料及舍内温度。一般情况先发酵垫料的持水量的40%。含水率过高过低时均不利于发酵处理。当水分含量大于85%以上,由于垫料毛细结构被破坏,从而影响发酵效率。 2、温度 参与发酵的微生物,通常在30℃以上的环境温度下,增殖变旺盛。所以,垫料床的厚度是决定温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要求发酵床垫料厚度为50~100cm,占地40平方。不得低于50cm。如果垫料太薄,占地面积太小则发酵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 发酵垫料温度难以达到适宜的温度,从而使发酵微生物增殖受限,导致不发酵。 垫料的发酵成熟开始时需要满足启动要求,特别是温度的要求非常重要。由于夏天温度高,均能满足启动温度要求。 北方的冬季温度低,可通过用火炉取暖及温室提温等措施,提高发酵环境温度。保证18-35°C之间 3、垫料原料选择的原则 实际生产中,常用的是“锯末+稻壳”、“锯末+玉米秸秆”、“锯末+花生壳”、“锯末+麦秸”等。需要注意的发酵垫料的软烂霉变过的草料不能用。 发酵垫料的制作步骤 垫料制作的过程其实是物料发酵的过程,其目的一方面在垫料里增殖相当数量的有益的优势菌群,为猪只入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通过发酵过程产生的热量杀死有害菌。 1、确定垫料厚度 A.育肥、后备猪、妊娠母猪、分娩母猪猪舍垫料层高度冬天为80cm,夏天为60cm。 B.乳猪、保育猪舍垫料层高度为60cm,夏天为40cm。 2、计算材料用量 3、物料堆积发酵:(以10平方计算) 垫料制作: 一、垫料的选择和计算: 1、原料:吸水、保水性物质(锯末)。透气性物质(稻壳、秸秆、花生壳、醋糟等)。 2、比例:锯末和稻壳各占50%(体积比是1:1),冬季为了增加发酵功率,稻壳的比例60%。 3、原料的储存、堆放的方式及制作方法:1)豆粕袋、编织袋计算。一个立方合计7袋子垫料,锯末、稻壳各3.5袋。2)重量计算:一个立方锯末200斤左右,稻壳120斤左右。3)用堆计算:根据发酵床的面积量方。 二、物料堆积发酵:(以10平方米发酵床面积为例) 使垫料水份保持在40%。(其中水分多少是关键,一般40%比较合适,现场实践是用手抓垫料来判断,鉴别方法:手抓可成团,松手既散,指缝无水渗出) 第四步:在圈舍内堆成梯形,用麻袋或稻草盖上,夏天5-7天,冬天10-15天即可(有发酵的香味和蒸汽散出)。 第五步:将发酵好的垫料摊开铺平,再用预留的谷壳、锯未混合后,覆盖上面整平,厚度约5-10cm左右,然后等待24小时后方可进猪。 注意事项: 1、垫料制作的原则:各种材料尽量搅拌均匀,水分控制在40%。 2、制作面积比较大的垫料,尽量选择大空场地搅拌垫料,可以使用铲车,搅拌机、挖掘机等机械。 3、根据(控制)垫料的湿度,10个平方的垫料可用水直接泼洒,直至垫料水分40-50%.现场实践是用手抓垫料来判断,鉴别方法:手抓可成团,松手既散,指缝无水渗出. 4、搅拌制作好的垫料一定要打堆发酵,垫料床的厚度是决定温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要求发酵床垫料厚度为50~100cm,占地40平方。不得低于50cm。如果垫料太薄,占地面积太小则发酵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发酵垫料温度难以达到适宜的温度,从而使发酵微生物增殖受限,导致不发酵。上面覆盖草苫子、编织袋等保温、透气性的物质。 5、发酵期间,每天测量发酵温度,并作好记录。从第二天开始在不同角度的三个点,约20cm深处测量温度, 温度可上升到40℃-50℃(注:第二天看垫料的初始温度是否上升到40℃-50℃,否则要查找原因,即查一查垫料有否加入防腐剂、杀虫剂,水份是否过高或不足造成的)。以后温度逐渐升高到60℃-70℃左右为止,则发酵成功,发酵时间夏天5-7天,冬天10-15天即可(有发酵的香味和蒸汽散出)。如发酵一周后,如果温度还有上升、有臭味时,这是因为水份过多,故再次调整水份,加入部份菌种发酵直至成功。 垫料的维护及管理: 1、进猪一周内为观察期,防止垫料表面扬尘。用叉把特别集中的猪粪分散开来,主要观察猪排粪拉尿区分布情况,猪只活动情况,发现有无异常现象,做好相关记录。有时猪身上有红点,属于过敏反应,一个星期自动消失。猪舍内饲喂台,料槽及时清理,打扫干净。 2、一周后,一般每周根据垫料湿度和发酵情况调整垫料1-2次。平时发现猪大便堆积得比较多时,把它向空地撒一撒,便于充分分解,当粪、尿成堆时挖坑埋上即可,在猪固定排便的区域重点维护,从30公分的深度把垫料分散到垫料干燥的区域,再把干燥均匀的垫料填充弄平。固定排便的区域因为湿度太大、粪便不能及时分解,容易滋生蛆软和产生氨气。使夏季无蚊蝇、无臭味,对粪便处理可采用高效耗氧发酵、或深床厌氧,发酵床温度可达40~50度,可杀死粪便中的细菌和害虫,清洁卫生。在夏季发酵床如有蛆应及时把有蛆存在的地方粪便翻埋在30-40厘米的垫料深部,蛆在高温发酵半天至一天时间内会消失。 3、地面不能太干燥,就是既要保持很松散,但是又不能有灰尘扬起来,否则猪容易得呼吸道病。在特别湿的地方加入适量新的锯末、谷壳。锯末、谷壳各50%。用叉子或便携式犁耕机把比较结实的垫料翻松,把表面凹凸不平之处弄平,若垫料太干,灰尘的出现,应根据垫料干湿情况,向垫料表面、圈舍喷洒适量水。 3、进猪一段时间后,猪舍中的锯屑变少时,适当补充缺少部分,要及时补充添加一些锯未、谷壳等垫料原料,保证发酵床的厚度。 4、从进猪之日起每50天,大动作地翻垫料一次。在猪舍内搬入小型挖掘机或铲车,在粪便较为集中的地方,把粪尿分散开来,并从底部反复翻弄均匀;水分很多的地方添加一些锯木粉未、谷壳等垫料原料;看垫料的水份决定是否全面翻弄。如果水份偏多,氨臭较浓,应全面上下翻弄一遍。看情况可以适当补充分些有营养的垫料原料和发酵菌种。 5、猪全部出栏后,好垫料放置干燥2-3日;将垫料从底部反复翻弄均匀一遍,看情况可以适当补充米糠与菌种混合,重新堆积发酵;谷壳、锯末覆盖,厚度约10cm,间隔24小时后即可再次进猪饲养。6、饲养密度:单位面积饲养猪的头数过多,床的发酵状态就会降低,不能迅速降解、消化猪的粪尿,一般每头猪占地1.2~1.5平方米。 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应该是: 育肥猪(50-100kg)1.2-1.5平方米/每只 育仔猪(50kg以下)0.8-1.2平方米/每只 母猪2.0-3.0平方米/每只 7、注意排湿,垫料过湿会影响发酵效果,可采用自然通风或者强制通风的方法对圈舍垫料加以减湿;冬季要定时开启天窗排出圈舍内湿气, 8、饲养中合适的垫料温度表层应为17-20度左右,中间应为40-50 度左右。 垫料维护管理的要点:1、温度2、湿度3、松软4、均匀5、密度 4、原料成本 垫料的原料﹑工艺﹑费用材料费用(总计23000元,合62元/平方米): 垫料实际用量合计 垫料床的日常维护 进猪一周内为观察期,防止垫料表面扬尘。此周内一般不用特殊管理,主要观察猪排粪拉尿区分布情况,猪只活动情况,发现有无异常现象,做好相关记录。 一周后,一般每周根据垫料湿度和发酵情况调整垫料1-2次。若垫料太干,灰尘的出现,应根据垫料干湿情况,7-10天定期向垫料表面、圈舍喷洒适量根据床面湿度。;用叉把特别集中的猪粪分散开来;在特别湿的地方按垫料制作比例加入适量锯末、谷壳等新垫料原料;用叉子或便携式犁耕机把比较结实的垫料翻松,把表面凹凸不平之处弄平。 从进猪之日起每50天,大动作地翻垫料一次。在猪舍内搬入小型挖掘机或铲车,在粪便较为集中的地方,把粪尿分散开来,并从底部反复翻弄均匀;水分很多的地方添加一些锯木粉未、谷壳等垫料原料;看垫料的水份决定是否全面翻弄。如果水份偏多,氨臭较浓,应全面上下翻弄一遍。看情况可以适当补充分些有营养的垫料原料和发酵菌种。 •一般冬天房的透气窗中午的时候要打开及时通风散湿气,夏天猪舍卷帘通常是敞开的以利于通风,带走发酵舍中的水分; •在天气闷热,尤为盛夏时节,开启风机强制通风,以达到防暑降温目的; •日常检查猪群生长情况,把太小的猪跳出来,单饲养。 夏季垫料维护技术要点: 夏季垫料的维护与其它季节不同,先夏季垫料深度可适当调低一些,但基本的高度在40cm以上是必要的,一般60cm深的垫料比较合适,在保证发酵的同时还能避免发酵产热太多。其次,夏季垫料一般不进行翻扒工作,不用将粪便均匀散开,让猪只排粪尿自然形成一个排粪尿区。由于夏季气温相对高,其本身及附近区域发酵效率相当高。如有粪便堆积,可顺势向后堆积,其他区域由于发酵营养源的缺乏,其发酵效率得到抑制而使垫料表面凉爽。再次,当用常规降温措施均不太理想时,如当天低气温高于25℃时可考虑向垫料滴水降温。由于滴水使滴水区域垫料水分过大而达到抑制该区域及周边区域发酵菌的发酵,同时受高温气候影响该区域形成较大的水分蒸发区,由于水分蒸发而带走周边热量而达到降温效果。 通过上述三大措施将垫料发酵区域化,垫料呈现出粪便区(也是发酵集中区)、水汽蒸发区、猪只休息区三大类区域。加上强化通风、遮阴及设置水泥地面的喂料台(为猪只提供了选择垫料或水泥地面的权利),从而能较好地解决猪只越夏问题。 猪只出舍后的处理 全部肥猪出栏后,好先将发酵垫料放置干燥2~3天。将垫料从底部反复翻弄均匀一遍,看情况可以适当补充麸皮与菌种,重新有四周向中心堆积成梯形,使其发酵至成熟杀死病源微生物;同新垫料酵熟技术一样,发酵成熟的垫料摊平后将未发酵的锯末覆盖,厚度约5-10cm,间隔24小时后即可再次进下一批苗猪进行饲养。 生态发酵床养猪饲养管理,需要注意的地方。 整个发酵床养猪法发酵床技术关键有两点: ,发酵床垫料充分发酵,发酵床垫料中优势微生物有益菌群可提高和稳定猪床发酵状态、分解猪的排泄物。发酵床面一年四季始终保持在15-20度左右的温度。 第二,在饲养过程中饲料中尽量要添加益肠宝饲料伴侣,尽量不添加抗生素。饲料伴侣可促进饲料吸收、抑制病菌繁殖。只有做到以上两个关键点,才能保证发酵床的成功,可以一次使用2-3年,根据管理情况甚至可以使用多年。 从试验效果看,发酵床养猪法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是解决了生猪生产粪便处理难的问题,粪便可通过垫料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降解转变成菌体蛋白为猪只提供营养,舍内无臭味,无蚊蝇,环境清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问题; 二是生猪疾病减少,提高猪肉品质; 三是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猪舍无需用水冲洗,不用天天清粪,自动饮水,省工节本,可节约劳动力50%以上; 四是提高了猪只的生长速度,克服了冬季生长慢的问题; 五是提高了养猪经济效益。自然养猪次投入成本比传统养猪要多一些,但是从长计议来看的话,估算认为实行自然养猪法,每头育肥生猪可节约药物、饲料、水电等费用50元-150元以上; 六是为解决本县的秸秆堆积、焚烧问题提供了一条出路,每10平方米的垫料床就可以消纳1亩地的玉米秸秆。 发酵床养猪对消毒管理的要求: 我们知道,传统规模化养猪消毒是必要的,将消毒作为预防和控制的道关键条件,这都是正确的。然而我们也应该反思,消毒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想通过消毒对环境中可能的病原微生物杀灭,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浓度以致使其不对猪群产生威胁。所以,从整体而言,消毒就是为了降低病原微生物浓度,但我们正常的消毒在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将有益微生物也一同杀灭。近,有研究资料显示,认为人不只是单的个体,“人是是一个大的生物共生体”,同样,对于猪而言,猪也是一个生物共生体,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随意杀灭我们认为有害的微生物,那这个共生体必然失去原有平衡。所以自然发酵床养猪直接针对消毒管理的根本目的,引入并倡导用生物共生原理来预防猪病。 但是,自然发酵床养猪并不排斥消毒措施,要求正常管理条件下,猪舍内,特别是垫料范围不能消毒,也不提倡对猪群实行带猪消毒,以保证舍内有足够的有益菌浓度。猪舍外,可以正常消毒。在当遇到局部、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大的疫病流行,或整个猪场需要全面消毒处理时,则仍可进行正常消毒,正常消毒几乎不影响发酵床的工作。因为即便杀伤力很强消毒液,也只是对表层部分的功能微生物有影响,消毒液不会对整个发酵床数以亿万计的功能微生物造成什么彻底的伤筋动骨的威胁,其影响不过“九牛之一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整个发酵床正常工作后,内部温度一般在四、五十度或更高,病原微生物一般都是在低温或中温范围内才能生存,所以即便是从猪场外面不小心带入了病原菌,在发酵床内四五十度高温环境下也难以生存,发酵床就成了真正的“消毒床”,致病菌难以藏身,这样更加有益于保护猪的生长发育。 本文由郑州百益宝官网(http://www.baiyibaoem.com/)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百益宝公司主营百益宝EM菌种、EM原液、绿苗壮种植专用EM菌菌液和菌种、净源环保除臭菌液和菌种、 发酵床制作,发酵床养殖技术、饲料发酵剂,渔宝水产专用EM菌,发酵袋,农资产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