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床养猪技术教程
生态零排放发酵床养猪技术专刊
减轻劳动 降低成本 提高产量 改善品质
1.名词解释
1.1锯末:又称木屑,粉末状,木材加工厂的废弃物。
1.2谷壳:又称稻壳,稻谷经加工成大米后,被脱粒机脱去的稻谷外壳。
1.3桔杆:指麦草、油菜杆、花生壳及杆等农作物的废弃料。
1.4多功能料:是一种能完全降解畜禽粪便、尿的微生物菌百益宝EM。
2.质量要求
2.1 锯末:色泽鲜艳,粉末状,无块状物,无杂质,无霉烂。
2.2 谷壳:色泽鲜艳,粒度均衡,无杂物,无粉状物,无霉烂。
2.3 桔杆:色泽鲜艳,长度均衡且小于5厘米,无杂物,无霉烂。
2.4 EM原液:活菌数大于10亿个/ml,PH3-4值,液体呈红褐色,酸香味或酒糟味,无臭味。
3.配制垫料的前置条件
3.1猪舍设计要求
满足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的四大原理(发酵、除湿、防暑、舒适)要求,尽大地可能的向猪舍要效益!猪舍的环境,主要指温度、湿度、气体、光照以及其他一些影响环境的卫生条件等,是影响猪只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
3.1.1温湿度
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法要求从不同生理阶段满足适宜的温湿度。
舍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对猪的影响和环境温度有密切关系。无论是幼猪还是成年猪,当其所处的环境温度是在较佳范围之内时,舍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对猪的生产性能基本无影响。只是在相对湿度过低时,猪舍内容易飘浮灰尘,对猪的黏膜和抗病力不利。相对湿度过高时,会使病原体易于繁殖,会降低猪舍建筑结构和舍内设备的寿命。
在佳温度范围内,舍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也不应过低或过高,适宜猪生活的相对湿度为60%—80%。
在某些地区或季节,舍内相对湿度偏高而无法降低时,应采取措施增加或降低舍温及做好卫生防疫工作,这样也能确保猪只的正常生产。
高温、高湿条件下,会使猪增重变慢,死亡率增高。
低温、高湿条件下,猪体热量散发加剧,致使猪日增重减少36%,产仔数减少28%,每公斤增重耗料增加10%。
实践表明,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法需要加强控制夏季高温和冬季高湿现象。
3.1.2光照
光照温和且时间适度,对幼猪发育和成猪繁殖有利。
幼猪经常接触阳光,可增强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促进细胞增殖和骨骼生长,提高发育速度。
母猪常接触阳光,可加速卵细胞的发育,促进发情排卵,提高繁殖力。
光照时间过长,易使猪活动量增加,对增重有影响。
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猪法要求尽可能地合理利用自然光照,减少人工光照。
3.1.3气流
气流对猪机体的作用,主要是影响猪体的散热。在一般环境条件下,只要有气流存在,均可促进机体的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散热效果随气流的温度上升而下降。
当气流温度等于猪皮肤温度时,对流散热的作用消失;
当气流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通过对流得热;
低温而潮湿的气流,能显著增大散热量,猪更感寒冷,有可能引起冻伤、冻死。
气流总是和温度、湿度一起协同作用于猪的机体,使冷、热应激的程度得以缓和或加剧。
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法要求猪舍内气流可控,保证在高温季节猪舍内空气对流良好,达到降温的目的,低温时,满足排除湿气,但不带入过多的寒气,以免对猪只不利。
3.2场地选择与总体布局
3.2.1.场址选择
3.2.1.1地理位置
要远离生猪批发市场、屠宰加工企业、风景名胜地、交通要道等。一般要求距离畜产品加工厂至少1km以上 ;距离主要公路300m以上,距离一般公路100m以上,可设置专用猪场通道与交通要道相联结;距离近的村庄好不少于2km;高压线不得在仔猪舍和保育舍上面通过。
3.2.1.2地势与地形
场址要求地势较高、干燥、平缓、向阳。
场址至少高出当地历史洪水水位线以上,其地下水应在2m以下。
地势低洼或地面潮湿,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容易滋生,机具设备易于腐蚀,甚至导致猪群各种疾病的不断发生。
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式发酵床更应充分考虑地下水位,否则垫料过湿而影响发酵效果也减少了垫料使用年限。
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可采用地下式或半地下式垫料池,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可选择地上式发酵垫料池比较适宜。
山区宜选择向阳坡地,不但利于排水,而且阳光充足,能减少冬季冷气流的影响。
地形宜开阔平整,不要过于狭长或边角太多,否则会影响建筑物合理布局,使场区的卫生防疫和生产联系不便,场地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3.2.1.3土质
要求土质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好选择透气透水性强,毛细管作用弱,吸湿性和导热性小,质地均匀的砂壤土。
3.2.1.4水、电
水质要良好,达到人饮水标准。由于猪舍多采用自然光线,猪场用电主要保证相关设施设备运行和夜晚照明即可。总之,猪场的场址选择虽然相对传统规模猪场而言更加灵活,但牵涉的因素仍然较多,必须认真对待,周密调查,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经反复比较后加以确定。
3.2.2总体布局
3.2.2.1总体布局原则
⑴利于生产 先要满足生产工艺流程的要求,按照生产过程的顺序性和连续性来规划和布置建筑物,达到有利于生产,便于科学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利于防疫 规模猪场猪群规模大,饲养密度高。必须将卫生防疫工作放在要位置。一方面在整体布置上着重考虑猪场的性质,猪只本身的抵抗力,地形条件、主导风向等几个方面,合理布置建筑物,满足其防疫距离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应尽量多地利用生物性、物理性措施来改善防疫环境。
(3)利于运输 猪场日常的饲料、猪及生产和生活用品的运输任务非常繁忙,在建筑物和道路布局上应考虑生产流程的内部联系和对外联系的连续性,尽量使运输路线方便、简捷、不重复、不迂回。
(4)利于生活管理 在总体布局上应使生产区和生活区做到既分隔又联系,位置要适中,环境要相对安静。要为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又便于生活、管理。
3.2.2.2功能分区和布局方案
规模猪场按其功能相同的建筑物可分成三类,即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和生活管理区。猪场功能分区的一般要求:
①、种猪舍位于猪场的佳位置,地势高、干燥、阳光充足、上风向、卫生防疫要求高。
②、将保育舍安排在育肥舍的上风或侧风向,以便减少保育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
③、辅助生产区位置要适中,便于连接生产区和生活管理区。
④、生活管理区应在上风向或侧风向,接近交通干线,内外联系方便。
⑤、病猪隔离治疗室、无害化处理室等污秽设施应布置在远离猪舍的下风向地段。
3.2.2.3猪舍布局形式
目前主要采用单排式、双排式及多排式。
①单排式猪场 猪舍按一定的间距依次排列成单列,组织比较简单,一边是净道,一边为污道,互不干扰。
②双排式猪场 猪舍按一定的间距依次排列成两列,其特点是:当猪舍栋数较多时,排列成双列可以缩短纵向深度,布置集中,供料路线两列共用,电网、管网等布置路线短,管理方便,能节省投资和运转费用。
③多排式猪场 大型猪场可以采用三列式、四列式等多排式布局,但道路组织比较复杂,道路多,主次不易分辨。
3.2.2.4猪舍朝向
猪舍朝向主要考虑日照条件和通风条件两个方面的因素。
①、日照条件 要求充分利用和限制太阳辐射热对猪舍环境的影响,达到其在冬季可以增加舍内温度,促使发酵菌活力增强,改善卫生防疫条件,减少能源消耗;夏季可以大限度地减少太阳辐射热,降低舍内温度的目的。
目前猪舍建筑多为长方形,长度比跨度大得多。在冬季为争取大的太阳辐射热量,应将纵墙面对着太阳辐射强度较大的方向,夏季炎热地区的猪舍应尽量避免太阳辐射热导致余热剧增,宜将猪舍纵墙避开太阳辐射强度较大的方向。
冬季太阳方位角变化范围小,在猪舍各朝向墙面上获得的日照时间变化幅度很大,南墙日照时间长,东西墙日照时间短,北墙全天得不到日照。
夏季太阳方位角变化范围较大,猪舍各朝向的墙面上都能获得一定的日照时间,以东南向和西南向获得日照时间较多,北向较少。
冬、夏季太阳方位示意图
②、通风条件
要求尽可能多地以自然通风为主。夏季能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冬季能减少冷风渗透。另外,为使猪舍排出的污秽气体、尘埃借助于舍外的自然风迅速扩散、排除,防止相邻猪舍互相污染,传染疾病,猪舍朝向决定时,必须考虑舍外自然风的主导风向。
气象部门所提供的风向玫瑰图,表示某一地区的风向和风向频率。图中长的是当地出现次数多的风向即主导风向。
风向玫瑰图可用不同的线型表示出全年风频,夏季风频和冬季风频。
主导风向可直接影响冬季猪舍的热量损耗和夏季猪舍的舍内和场内通风。
猪舍一般选取坐北朝南方向,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时参考上述因素适当调整,更有利于舍内环境的改善。
风向玫瑰图
3.2.2.5猪舍间距
猪舍的间距主要考虑日照间距、通风间距、防疫间距和防火间距。猪舍间距一般取2倍屋檐高度以上,机械通风猪舍间距应取3倍以上屋檐高度,即可满足日照、通风、防疫和防火的要求。
我国一般猪舍间距为6~10m,上限用于多列式猪舍或炎热地区双列式猪舍,其他情况一般取6-12m。
3.2.2.6猪场道路
猪场净道应与污道分开,分工明确。饲料与病死猪运送通道应尽量避免交叉。工作人员尽量不要穿越种猪区,并以短路线到达各猪舍。
3.3养猪舍建筑设计
3.3.1猪舍分类
⑴坡式:分为单坡式、不等坡式和双坡式三种
⑵双坡气楼式:可分为一侧气楼和双侧气楼(钟楼式)
①单坡式:屋由一面斜坡构成,构造简单,屋排水好,通风透光好,投资少,但冬季保暖性差。
②不等坡式:主要优缺点与单坡式基本相同,但保温性能比单坡式好,投资稍多。
③双坡式:保温性能比单坡式和不等坡式好,但猪舍对建材要求较高,多用在跨度较大猪舍。
分一侧气楼和双侧气楼(钟楼式),新鲜空气由猪舍两边的窗户进入,有害气体由气楼排出。一侧气楼注意朝向,要背向冬季主导风向,避免冬季寒风倒灌。双侧气楼是利用穿堂风将舍内有害气体带出舍外。气楼的敞开部分应装窗帘,可以用铁丝网、尼龙等材料作成。既透光又有保温作用,还可以根据外界气候条件卷起放下。其夏秋季比较凉爽,但冬季与早春保温不够理想。
好的是一侧气式结构,只要注意风的朝向和气孔高度(10厘米佳)就可以了。
3.3.2猪舍通风口的设置
通过合理通风,达到尽快排出舍内有害气体,保证猪只健康,维持高效生产的目的。
⑴、自然通风
猪舍的自然通风通常有热压通风和风压通风两种方式,实际操作中推行热压通风和风压通风同时进行。
(2)、热压通风
猪在群养条件下,机体散发的热量作为一个热源。利用这个热源,通过气流可使舍内达到适宜的温度。由于舍内空气温度高,空气容重小,室外空气容重大,形成了内外压力差,此称热压。于是舍内热空气上升,从上部排风口排出,室外冷空气由下部进风口或缝隙流入舍内,达到连续不断通风换气的目的。
3.4猪舍设计思路与要求
3.4.1猪舍设计的基本理念
3.4.2猪舍设计的基本原则
3.4.3舍内外环境对猪舍设计的要求
﹙1﹚温湿度
﹙2﹚光照
﹙3﹚气流
3.5猪舍设计的基本理念:
尽量多利用免费的自然资源。(阳光、空气、气流、风向)
尽量少使用现代能源或不可再生资源(水、电、煤等)。
尽量多利用生物性、物理性转化,尽量少利用化学性转化。
3.6猪舍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是“零”混群原则。不允许不同来源的猪只混群,这就需要考虑隔离舍的准备。
二是佳存栏原则。始终保持栏圈的利用,就需要均衡生产体系的确定。
三是按同龄猪分群原则。不同阶段的猪只不能在一起,这是全出全进的体系基础。
四是无高温和高湿的地区可以设计大窗体式;高温和高湿地区则要设计成全开发式,也就是所有墙体均等于垫池的高度,的垫池上部80厘米均为铁栏,其余均为全开放式钢结构,冬天用卷帘保温。
3.6猪舍结构、面积和养殖密度要求
3.6.1所有猪舍结构的基本要求是:在无高温和高湿的地区可以设计大窗体式;高温和高湿地区则要设计成全开发式,也就是所有墙体均等于垫池的高度,的垫池上部80厘米均为铁栏,其余均为全开放式钢结构,冬天用卷帘保温。其垫池深度为种猪舍的垫池深度不得低于90厘米,保育舍不得低于70厘米,育肥猪舍不得低于80厘米;不管什么地区的屋必须是隔热(保温)层或是隔热(保温)瓦,同时有屋淋水降温水管,舍内的排风扇或吹风扇装置。檐口离地面高度低不得低于3600厘米。
3.6.2猪舍面积
3.6.2.1保育猪舍和育肥猪舍单舍面积不得低于40平方米,垫池面积不得低于30平方米。单列式宽度不得低于7000厘米,双列中间过道式舍宽度不得低于15米,长度依据自身地理情况而定。
3.6.2.2标准孕娠母猪舍以中间过道尾对尾式设计为好,其猪舍宽度不得低于12米,单列式母猪舍的宽度不得低于8米。母猪饲养在水泥硬化面上,其限位栏宽度不得低于0.8米,长度不得低于2.2米垫池只作为分解粪尿,20头以上孕娠母猪混养时其垫池面积不得低于4平方米/头;单舍不得低于8平方米/头(目的是确保垫料充分发酵)
3.6.2.3 分娩母猪舍以尾对尾式设计为好,其猪舍宽度不得低于12米,单列式母猪舍的宽度不得低于8米。母猪饲养在水泥硬化面上,其限位宽度为0.8米(限位均采用活动式,小猪隔奶后可取下限位栏,让母猪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限位两边分别设置0.3米宽的仔猪吸奶区。20头以上混养时其垫池面积不得低于4平方米/头,主要为供分解母、仔猪粪便、尿和小猪休息玩耍区。单舍不得低于8平方米/头(目的是确保垫料充分发酵)
3.6.2.4采食台
育肥猪的采食台宽度不得低于1.5米,高温高湿地区采食台宽度不得低于2米,且垫料池方要高出过道方2-3厘米。保育猪的采食台宽度不得低于0.8米,高温高湿地区采食台宽度不得低于1.2米,且垫料池方要高2-3厘米。
3.6.3养殖密度
冬天养殖密度:保育猪以1平方米/头,育肥猪以1.5-2.0平方米/头;夏天养殖密度:保育猪以1.5平方米/头,育肥猪以2.5平方米/头。
3.6.4饮水管
饮水系统可以设计在采食台上,也可以在舍内的其他地方,总之以实际情况设计,原则是不要有水渗漏于垫池内和猪在饮水时喷射在垫池里。排放以采用暗排形式。所排出的水沉淀净化处理。
饮水管安装在饮食台上(1)
饮水管安装在饮食台上(2)
饮水管安装在饮食台上(3)
饮水管安装在采食台的对面一侧
3.7 各地猪舍的垫池建设内部结构
不论是地上、中、下式垫料池,所有地面均应水泥硬化,对雨水少的(如北方)地区可以不用水泥硬化地面,只是把土夯实即可。整个垫料池越大越好,垫料池内全部拉通,全部隔栏均用铁栏,且安装于采食台水平位置之上。但小垫料池宽度不得低于5米,单舍面积不得低于30平米,同时做好冬季的保温和除湿。
正确的零排放猪舍建设(适合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区)
正确的零排放猪舍建设(适合于高温高湿地区)
室外排水沟的正确设计
本文由郑州百益宝官网(http://www.baiyibaoem.com/)原创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百益宝公司主营百益宝EM菌种、EM原液、绿苗壮种植专用菌液和菌种、净源环保除臭菌液和菌种、饲料发酵剂,渔宝水产专用菌,发酵袋,农资产品等
(责任编辑:百益宝)
(责任编辑:百益宝) |